跳到主要內容區

新進教師專訪:林亦凡助理教授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1-03

新進教師:林亦凡助理教授專訪

《侏儸紀公園》中的科幻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其化為現實

林亦凡老師在看完《侏儸紀公園》後,電影中的生物技術竟然可以用保存在化石蚊子內的恐龍血液獲取其DNA的片段並結合青蛙的DNA,去將已滅絶的生物復生。因此讓他對於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的研究有很大的興趣。當年在考大學聯考時,抱著對生物學的熱忱,選擇當年熱門的台大動物系(今生命科學系),至於為何投入生命科學研究行列,是因為他在大四畢業前,遺傳學實驗課中做了果蠅基因突變的實驗,利用跳躍基因[1]的技術把果蠅的基因隨機破壞,再用遺傳學的方式去看這些基因對果蠅的生存有什麼影響,更進一步地接近當初看侏儸紀公園時的幻想,也使林亦凡老師對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對於生物的影響產生極大的興趣,發現這個領域有很多的可能性,因此毅然決然跳入這個未知的未來。此外,林亦凡老師也認為他會持續研究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覺得自己要做研究,甚至畢業前也還沒有確定,但他在過程中不斷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最後才選擇踏上研究這條路。

多領域經歷造就多元研究發展,由生物發育學到和老化相關的粒線體修復機制

林亦凡老師目前主要致力於研究粒線體修復有關的一個機制,可分為兩個大主題,第一個是研究線蟲的粒線體修復機制對於粒線體的DNA突變和老化有什麼樣的影響,第二個則是研究在斑馬魚中這個修復機制和組織再生有什麼樣的關係。

至於為何會踏上粒線體研究之路,林亦凡老師直言也算是誤打誤撞,他的研究路程並不是一條直線,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哪個主題,只是追求當時覺得有興趣的領域。一開始大學時因為遺傳學課程對果蠅實驗感興趣,主要研究果蠅的胚胎發育過程,早期的胚胎要如何從一個細胞變成多個細胞,再由多個細胞組成有型態的生物體,其中包括許多細胞之間的互動以及細胞的表現。到美國攻讀博士班時決定延續胚胎發育的領域,並投入和醫學相關較高的主題,因此主要研究斑馬魚的心臟發育,其心臟是如何從心肌細胞,發育成器官。博士班畢業之後,轉向投身老化的研究,因為這是個和醫學有相關但又非常未知的領域,林亦凡老師隨後加入研究粒線體和老化相關的實驗室,並選擇其作為他未來研究的方向。

路不一定會是直線,但要是自己喜歡且想走的路

林亦凡老師回顧過往坦言,他所走的路不是一條直線,也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也可謂蜿蜒曲折,但過程中他都是選擇自己感興趣且有熱忱的方向,因此呼籲大家在大學中要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目標,很多學子都來自競爭升學的環境,外界給予很多期許和壓力,國中考好高中,高中考好大學等,但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化的地方,只有自己可以給自己動力以及目標,或許目標還很模糊,但要利用想像力,盡力將其描繪出來,有什麼東西會讓你覺得很快樂,開心地去面對一整天,這就是你所愛的事情,這個事情最好不要只是賺大錢,要是可以和你緊緊相連,引起你熱忱的目標,並且在畢業之後給這個目標五年的機會,認真地去投資它,如果成果不理想,回頭再戰也不遲。

如果你的目標剛好是科學研究的話,林亦凡老師認為這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因為從事科研不但能滿足好奇心和發揮想像力,更有機會擴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即使投資五年下去覺得不適合,過程中學到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邏輯性的表答能力。仍然會是對轉換工作很有幫助的技能。當然這並不適用於每個人,還是鼓勵大家在大學這四年中,好好找尋自己想走的路,不論是研究亦或是其他理想,擇你所愛,完成人生的自我實現。

 

[1] 跳躍基因(jumping genes):又稱為轉位子,為一小段DNA,能從 DNA之基因組的某部分轉移至另一部份,或從染色體DNA轉移至質體,也能從質體轉移至染色體DNA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