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專訪:廖品超助理教授
「試過才知道」-探索粒線體
「試過才知道」;這句簡潔有力的話語不僅透露出學術工作者的求真精神,同時也是廖品超老師的一種生活品味。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的廖品超助理教授這麼說道:「或許我們都不清楚自己最喜歡什麼,但我們可以嘗試找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回顧起自己學生時期那股躍躍欲試的光陰,廖老師不自覺地從眼角露出笑意。
廖品超老師對於學術研究的投入起始於人類壽命的追問,逐漸收束為細胞的能量代謝中樞-粒線體。廖老師在美國普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以博士後研究員的身份服務於哥倫比亞大學,如今選擇回到熟悉的母校-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任教。
「比起怎麼用,我更需要先知道為什麼」
廖品超老師對於學術問題的探索未必總是始於應用的需求,對他來說粒線體機制的運作,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問的問題。
粒線體是存在於細胞內的胞器之一,提供細胞所需的能量,特別是在需要高能量的組織或器官,例如神經系統、肌肉、心臟高耗能的單位上,對我們全身上下任何一個部位都有著關鍵的影響力,與人體生存與臨床病徵息息相關。
由於粒線體會在細胞中自由移動與改變形狀,因此粒線體的各種形態、動態都是監控粒線體的重要指標。廖品超老師就是根據粒線體的這項特性,探索細胞在各種壓力情境下的變化,藉此監控粒線體如何維持自身的運作品質。於是粒線體相關的研究題目逐漸浮現:「粒線體的蛋白調控」、「粒線體的動態平衡」、「粒線體與不同胞器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粒線體內部蛋白會如何被分解、處理與修復」便成為廖品超老師實驗室的重要研究題目。
廖老師表示,粒線體的品質可以透過各種狀態觀察品質:包括粒線體的呼吸作用、氧化還原、型態的轉變、膜電位的變化等都可以作為品質的指標,若能夠知曉粒線體品質的變化與機制,才有機會更進一步探索粒線體病變引發的症狀是否有機會可以預防或緩解。
迷惘不是停下腳步的理由
「一旦開始之後,就知道什麼是投入。」
廖老師回顧自己的求學歷程,若有所思的提及,大學時期的自己並不清楚最投入的事情是什麼,僅知道千禧年之後臺灣社會對於生命科學抱持著樂觀的態度,於是順應著這股潮流就讀生命科學系。直到廖老師在大三時選擇成為專題生,開始關注老化相關研究,在逐步的操作與練習中,體會到實驗與研究的樂趣和成就感;再加上老化與粒線體之間的密切關係,使得廖老師將自己的研究題目聚焦為粒線體的探索。即使收斂了研究主題,廖老師唸完碩士班之後,生涯規劃還是有一段迷惘期,但這段迷惘期並沒有讓他停下前進的腳步。當時的他同時擔任研究助理,並準備海外博士班的申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投遞博士班申請之前,也曾經想過碩士畢業後就投入業界工作,但眼見週遭的同學有了一些不同於自己的決定,於是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可以將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畢竟,很多事情,不試不知道。」
學術工作者的態度、自信、和諧
留學期間的廖老師來到美國普渡大學後,碰上了許多想法多元的同儕與師長,在各種互動之中砥礪,淬鍊出新點子,充實的博士生活讓他絲毫不感到後悔。但廖老師強調,臺灣的學術訓練並沒有輸給海外,與國際間的博士班其他同學相比,臺灣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也十分有競爭力。因此,留學是否必要對廖老師來說並非一個核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抱著何種態度學習,而非將留學作為某種證明或是標籤。
延續廖老師對於研究工作者在態度上的認同,廖老師期待未來實驗室的新成員們,對於學習的態度也必須抱有熱忱、以及求學若渴的精神,這些條件比起先備知識與成績來說更為核心。此外,溫和的廖品超老師同時也相當看重團體之間的相處,若不尊重實驗室的其他成員,縱使能力再怎麼突出,也對實驗室來說是種傷害;因此非常歡迎重視團隊氣氛與學習態度的新血加入。
中秋節連假的前夕,作為新進教師的廖老師也展現出對於教學的重視。靦腆的廖老師結束專訪後,撥了撥厚重的教科書說道:「還得備課呢。」
採訪.撰文/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周紹傑
字數共計: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