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訪談:林珮君助理教授
對動物的興趣延伸出對生物的熱忱,從小奠定對生科的喜愛
從小林珮君老師就很喜歡小動物,因此小時候常常將路上看到的小貓、小狗撿回家,或將小鳥偷偷帶到學校,在和這些小動物相處的過程中,林珮君老師就清楚知道未來將投入念動物或是生物相關的領域。之後,因為看了台灣鳥類學家劉小如的相關報導後,萌生了進行生態學和動物學的想法,但後來發現自己無法上山下海,因此轉向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領域,並且之後便沒有離開生命科學的想法。
擇自己所愛,進而找到人生志向—結構學
在大學階段生物逐漸分流成有很多不同的領域,那時林珮君老師發現在讀paper時她會偏好有彩色結果圖的,而這些paper往往是由研究結構學或是細胞生物學的實驗室所發表。林珮君老師也直言相較黑白以及數字的表現形式,她更喜歡將實驗結果以影像化的方式去呈現,因此她到美國攻讀博士時研究的領域就是結構學,並以結晶學為基礎進行博士班研究,直到去英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當時要研究的蛋白質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困難,實驗室開始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1],大大提升了實驗的精密度。現在回到台灣之後,林珮君老師也繼續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進行RNA結合蛋白的結構研究,並探討其相關的生理反應。
追逐自己所愛,而非世人所愛
「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不要迎合喜歡現在熱門的領域」林珮君老師建議大學部的同學,除非你是真的有興趣和熱忱,否則不要因為哪個項目比較熱門就投入其中,因為當下熱門的領域,在你畢業時可能都已接近飽和狀態, 會有很多人與你競爭,想研究的主題也可能已經被別人發表過。林珮君老師也以自身經歷告訴同學,當初她因喜歡結構學就投入其中,但在後來因冷凍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發展,逐漸讓這門領域漸漸活絡,因此重點應放在研究是否是你所愛,而非著重於是否是世人所愛。
珍惜資源,多方發展,找到自己要的方向
在大學過程中,同學們難免會陷入迷茫,林珮君老師表示在她大學時滿多人想走教職的,其實以歐美國家來說,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會成功找到教職,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要有所預備,因此老師鼓勵大家可以多方涉獵,在清華有很多不同領域的課程和講座,抑或是一些創業的競賽以及活動等,值得同學利用大學四年去探索,或許你可能會因此受到啟發、遇到你的貴人,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更喜歡的方向。
[1] 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能觀察超低溫樣品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因此能觀察樣品在自然情況中的型態。